造纸变造林 夹江县马村镇探索竹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丨守初心 强“四力” 助发展
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
四川在线记者 杨艺茂 乐山观察 冷润雨 文/图
左边是荒山高崖,右边是茶山,从城镇前往村里的入口狭窄险峻,给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
1月9日,记者来到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从当地人称“观音岩”的路口进入夹江书画纸发源地之一的碧山村。沿着新开垦的砖红色土坯路蜿蜒而上,持续传来阵阵电钻声。山林间,工人们忙着砍树、清理种植作业面,他们将在这片荒山丛林里开出6000亩的现代林竹基地。
夹江是中国书画纸之乡。这里的手工造纸始于唐朝,马村镇是夹江手工书画纸的主产区,年产值过亿元。一镇齐聚造纸企业13家,造纸作坊多达120家——占全县手工作坊90%以上。
近年来,马村镇逐步探索出“纸文化+纸产业+纸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产业要做大,已面临天花板。”马村镇副镇长孙晓秀说,原因在于原材料跟不上需求。
目前,该镇的竹林面积仅千余亩。随着现代林竹基地项目落地,一条造纸变造林的新路径呼之欲出。
从造纸回归到种竹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主要竹产区因地制宜拓展“原料—加工—产品—营销”上中下游产业链,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与竹制品企业产销协同、供需对接。
“纸文化需要传承,造纸产业不能停,早在2021年就开始规划恢复竹林。”孙晓秀说,以前马村镇满山遍野都是竹林,后来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弱,加之疏于管理,竹林生长不成气候,甚至成为荒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竹纸制作技艺展示。
记者了解到,马村镇的造纸作坊大都从周边甚至全国购买原材料,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加之荒山无法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为突破困局,去年8月,该镇招商引资乐山禾生林业有限公司到碧山村投资8000万元建设林竹基地。
经政府部门前期协调,该公司以每亩每年300元的价格直接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9月正式开始开垦荒山。“截至目前,规划基地的环山道路已全线修通。”乐山禾生林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云磊介绍,大约2月初开始将每天安排200余名工人完全清理出种植面,为首批竹苗播种作准备。
随着土坯路上行到山顶,一眼望去是成片荒山与茶山交织在一起。记者了解到,林竹基地项目一期开垦2000余亩,三期工程完成后将覆盖马村全镇,预计2026年连片竹林面积达6000亩以上,项目投产后年产竹原料约1.8万吨。这里,将成夹江县最大面积的竹林。
“竹子生长速度比较快,三年见效,可以很快回本。”孙晓秀表示,建设林竹基地既能让“荒山”变“金山”,产生更多经济效益,也能让夹江书画纸“就地取材”,传承“纸文化”。
孕育林竹产业让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近年来,夹江以“纸文化、纸产业、纸旅游”三纸融合发展思路,将非遗研学、度假、美术写生等全线打通,衍生出“文家乐”民宿等新型文化元素,助力纸旅游融合发展。
“林竹基地项目通过集中连片式的竹林打造,能形成自然景观,具有极好的观赏价值,为马村镇的旅游增添更多元素。”孙晓秀表示,更长远的计划是在林竹基地发展林下养殖,结合该镇“文家乐”民宿、研学基地等旅游业态,吸引更多游客到来。
马村镇文旅融合特色民宿——富丽山居
与此同时,建在家门口的林竹基地能解决夹江书画纸原料来源问题。“大大减少运输成本,有助于造纸企业降本增效。”余云磊介绍,出于环保考量,夹江严控审批浆板企业,目前全县仅一家。浆板是竹纸重要原料,这家企业过去是从各地收购。林竹基地投产后,企业可从家门口取材,由此得以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未来主要利用无人机管理林竹基地,对工人的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本地剩余劳动力也能胜任岗位需要。”余云磊说,一亩地大约需要6名工人,长期能解决两三万名劳动力务工问题。随着基地建成投产,村民也能实现就地务工。
该公司还计划建设竹子初加工厂,提高竹子经济价值。据余云磊测算,一吨鲜竹子由自己的初加工厂加工成竹片售卖,能多挣两百块左右。
“路也通了,荒山也能挣钱了。”碧山村村民杨淑容非常高兴。杨淑容家背靠荒山,以前出行只能靠狭窄的小道,家里年轻人也外出务工,“现在要重新种竹子了,我要让儿女回家来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