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消失300年的辽瓷技艺

热点新闻 4
  对青年传承人孙天舒来说,对陶瓷的喜爱是刻在DNA里的。小时候,母亲喜欢用陶瓷来装饰房间,每当母亲带回一个新瓷器,她就会觉得家里焕然一新。这些瓷器在装点生活的同时,也在她的心里种下了好奇和向往的种子。   上大学时,孙天舒得知学校竟然有陶瓷专业,感到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她开始旁听陶瓷相关课程,并且一直在思考:“我的家乡曾经有着怎样灿烂的陶瓷文明?该怎样来传承?”2011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她考取了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陶瓷艺术设

  对青年传承人孙天舒来说,对陶瓷的喜爱是刻在DNA里的。小时候,母亲喜欢用陶瓷来装饰房间,每当母亲带回一个新瓷器,她就会觉得家里焕然一新。这些瓷器在装点生活的同时,也在她的心里种下了好奇和向往的种子。

  上大学时,孙天舒得知学校竟然有陶瓷专业,感到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她开始旁听陶瓷相关课程,并且一直在思考:“我的家乡曾经有着怎样灿烂的陶瓷文明?该怎样来传承?”2011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她考取了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方向关涛教授的研究生。

“打捞”消失300年的辽瓷技艺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读研时,孙天舒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辽瓷研究第一人”关宝琮。关宝琮非常欣赏眼前这个小姑娘,她对于陶瓷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打动了老先生。关宝琮研究辽瓷已有60年之久,他的梦想就是能够将这门消失近300年的技艺从历史中“打捞”出来,将其恢复、传承和创新。

  寻找一个传承人,是长久以来盘旋在老爷子心里的念头。于是,他在有意无意中,时不时地向孙天舒聊起辽瓷,向她讲述辽瓷的历史、工艺特色和艺术价值。当老先生最终表达出自己的心愿时,孙天舒感到“被幸福击中”,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孙天舒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辽瓷是辽代陶瓷的简称,始于公元10世纪的辽王朝,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是在传承唐朝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的陶瓷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游牧民族风格。其中,三彩器是辽瓷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器物扁身,装饰用刀不用笔,有黄、绿、赭3个颜色”。

  当时,关宝琮对于辽瓷装饰工艺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于辽瓷的烧制技法仍在探索。这份重任就落在了孙天舒的肩上,但在资料相当有限的条件下,恢复辽瓷技艺困难重重。孙天舒只能采用最“笨”的办法,整日与泥料为伍,在“暴土扬长”的窑厂里一次次尝试,一度一度地调整火候温度、一点一点地调制材料配比。

  回忆这段往事时,孙天舒用“不知者无畏”来形容当时的自己。在经过上百次的实验后,她终于烧制出了色彩、密度、手感、音感均与出土的辽瓷文物相一致的瓷器,就此解开了辽瓷的“密码”。2017年,辽三彩烧造技艺成为沈阳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她自己也被认定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关宝琮一直教导她,辽瓷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创新,要创作出有时代特征的、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孙天舒也认为,自己的责任不仅是让辽瓷烧造技艺“重生”,更是让这门技艺继续创新和发展,让辽瓷文化和艺术得以弘扬。

“打捞”消失300年的辽瓷技艺

  2015年,孙天舒创办了辽宁省龙呈文化创意产业园,研发了200余款辽瓷创新产品,包括日用瓷、艺术瓷、文创用瓷3种类型,部分产品还入选“国礼”,走向世界。2024年6月,她创作的辽瓷作品在辽宁大连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亮相,10月又走进巴黎卢浮宫,成为中法国际艺术交流展上的参展作品。

  虽然已经走上了“高大上”的路线,但孙天舒仍然心系家乡。她说:“带动更多的人致富,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创业成功。”

  孙天舒摸索出了一套较为简单易学的技术,在龙呈文化创意产业园所在地——沈阳市浑南区东湖街道古城子村,开设了公益制瓷培训班,免费向当地村民提供场地,发放材料和工具,并负责收购他们制作的半成品,用这种方式为农村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她还通过青创联盟组织联系到有需要的创业者,先后开办了50余次制瓷培训班,为600多名农村青年提供了创业和就业岗位。

  谈及今后的打算,孙天舒说,树立辽瓷产品标杆和推广辽瓷文化艺术教育是她最看重的两件事。在产品上要“立高度”,让辽瓷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在教育上要“做广度”,开发青少年研学课程、扩大研学规模,让辽瓷文化在更多青少年心里扎根、开花。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dyxjsm.cn/post/2233.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