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重组后还需做优做强
本周,A股市场两起重大重组均迎来新进展。
本周五,国泰君安发布公告称,上交所并购重组委通过了国泰君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申请。这意味着,“国君+海通”的合并重组交易正式过会,这也是2025年上交所审议并通过的首个并购重组项目。
此前两天,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双双发布公告称,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出具有关批复意见,原则同意此次交易的总体方案。这是经过4个月的等待之后,中国船舶换股吸并中国重工迎来的新进展。
然而,相关公司的股价表现却颇令投资人失望。
中国船舶(600150)股价在上周下跌7.44%之后,本周再跌 3.65%;中国重工(601989)股价在上周下跌7.19%之后,本周再跌2.21%。国君和海通上周大跌,分别下跌7.28%和8.29%,本周略有企稳,但国君市盈率仅12.2倍,不到券商行业平均市盈率(26.46)的一半,仅次于华泰证券,为估值第二低的券商股。
众所周知,2024年是并购重组的大年。有数据显示,仅2024年9月24日以来,截至当年11月底,就有48家上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公告,平均每个月20家。相对于2022至2023年的平均每个月5家,这两个月上市公司发布的并购重组数量增长了300%。
而在前十大并购重组交易中,央企和国资发起的就有7起,这7起交易合计金额达2947亿元,占前十大总交易金额3550亿元的83%。
它们分别是:中国船舶吸并中国重工,交易金额1151.5亿元,为A股市场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吸并交易;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交易金额976亿元,为十年来第二大吸并交易;国联证券发行股份收购民生证券,交易金额295亿元;中航电测发行股份收购成飞集团100%股权,交易金额174亿元;潞安环能现金收购上马区块煤炭探矿权,交易金额121亿元;华润集团成为长电科技实控人,并现金收购华润资产,交易金额117亿元;海联讯吸并杭汽轮B,交易金额112亿元。
这七大并购重组交易中,除长电科技股价表现不错外,其他交易各方股价均表现平平。或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央企和国企的并购交易,往往是做大了,却距做优做强还有距离。
以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为例,此次交易方案确定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分别为37.84元/股、5.05元/股,换股比例为1:0.13,即每股中国重工股票可以换得0.13股中国船舶股票。由此估算,二者合并后的市值可达到2843亿元(截至本周五,二股合并市值已不足2500亿元)。2024年中国船舶盈利约为30亿元,中国重工约为12亿元(2021至2023年该公司盈利分别为2.2亿元、-22亿元、-7.8亿元),二者合计42亿元,纵然按目前2500亿元市值计算,市盈率也高达60倍,远超中国船舶目前的48倍市盈率。
吸收合并后,A股市场又多了一家2000多亿元市值的大公司,可公司核心竞争力真的提高了吗?对投资者而言,又有多少“优惠”呢?
还有一个原因是,央企、国企在并购重组中把上市公司做大后,实控人的控股比例也相应增大,通常大于51%。
以海联讯吸收合并杭汽轮B为例,两家的控股股东均为杭州国资,本来这是件好事,还能够解决B股问题。根据预案,海联讯的换股价格为9.56元/股;杭汽轮的换股价格,在前20个交易日交易均价7.11元/股的基础上,给予34.46%的溢价,即1股杭汽轮换1股海联讯。但换股后存续公司海联讯的总股本由原来的3.35亿股,骤增至15.1亿股,实控人持股比例由原来的30%增至53%。
杭汽轮B自1998年上市以来,20多年来大股东没有减持过1股,上市公司也没有融过一次资,以后会怎么样呢?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并购重组后,上市公司的商誉大幅增加。
统计显示,48家披露重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所收购资产溢价率约为60%,虽然比之前几年动辄200%至300%的溢价率有所降低,但溢价60%也不低了。特别是被收购的未盈利资产(多属于半导体行业),更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商誉。历史经验表明,每年年报季通常也是商誉的爆雷期,这也是进入一月份以来,A股市场频频下跌的原因之一。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