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共享型“中试+”服务网络启动建设,这场对接活动干货满满
四川在线记者 肖莹佩 文/图
“左右两边再各加一排椅子!”1月9日下午,成都高新区菁蓉汇7号楼大厅十分热闹,现场几度临时加座。
当天,“科创天府·智汇蓉城”西部“中试+”生态对接活动在这里举行,吸引超500名来自西部中试平台、科研院所、孵化机构、产业园区、投资机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协会组织的代表及行业专家参与。与会人员也一同见证成渝地区共享型“中试+”服务网络启动建设。
清单发布
成渝地区共享型“中试+”服务网络启动建设
中试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器”,近年来全国多地相续布局,但发展仍存在难点堵点。“比如‘验证链’机制不健全阻塞成果转化渠道、验证机构能力不足影响成果转化成效等。”活动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滨说道。
业内人士看来,中试资源的开放共享,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供需信息错位”问题,从而提高转化效率。比如,成都市中试服务联盟自去年3月成立以来,已有成效显现:蜂鸟智造和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成功对接,在AI视觉设备中试达成了合作;电子科技大学无线输电设备项目也找到了提供样机结构设计的中试平台。
如何进一步扩大中试资源的开放共享?作为当天活动的重磅环节,成渝地区共享型“中试+”服务网络正式启动建设。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该服务网络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由成都高新区发挥“中试+”领头羊作用,搭建成渝地区“中试+”综合服务线上智能平台,促进成渝两地各类中试资源和技术成果上线上云、高效整合,线下组织“中试+”主体常态化对接交流、促成合作,实现“中试+”生态资源在成渝地区共用共享。
当天,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智能检测中试平台与成都壹为新能源汽车达成中试合作意向签约,成都企业也能享受到重庆的中试服务,标志着共享型“中试+”服务网络进入实质性运转。
为进一步充实成渝地区共享型“中试+”服务网络建设,活动现场发布了49项成都中试服务能力清单,包括概念验证、产品工艺验证、中试设备共享等多种类、多环节的中试服务。同时发布的还有33个成都中试机会清单,涵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智能硬件、新材料等16条产业链,释放出强劲的中试平台建设需求。
今年是成渝“携手”五周年,多位与会代表认为,随着上述“中试+”服务网络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将进一步为两地科技成果转化赋能。
集中签约
多维度为“中试+”生态强化支撑
打造“中试+”生态,核心在于建好中试平台。
2024年5月,由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高新区发起设立的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在蓉揭牌运营。这也是我省加快中试研发平台“1+N”模式建设的关键举措。
活动现场,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集中签约20个首批“N”平台,涉及功率半导体、小分子创新药物、低碳新材料等领域。未来将聚焦全省六大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深入挖掘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力强的科技创新成果,组织开展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项目实施,推动更多成果转化。
记者注意到,首批签约的20个平台,在中试设备及设施、中试服务人才等方面有所积累,并具备项目产业化成功的丰富经验。比如,四川省智能硬件中试研发平台已为400多个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提供服务,助力200余项科研成果实现产品化;四川省轨道交通中试研发平台探索赋予中试研发工程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四川省低碳新材料中试研发平台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6项,成功孵化8家企业等。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智能硬件中试研发平台——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近期完成了全国首支中试基金的注册。“将聚焦智能硬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重点投向经过中试后的优质项目,助力项目加快‘长大成材’。”高新蜂鸟相关负责人说。
“中试+”生态,离不开研发、孵化、基金和场景等支撑。活动当天,19个来自成都、重庆两地的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中试项目,分别与中试平台、投资机构、应用场景需求方进行了签约。其中,由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四足“机器狗”将携手高新公安在街头开展治安训练防控,通过在更多场景中实践、迈出市场化的“第一步”;成都高都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向沃飞长空开放中国-欧洲中心大厦往返青城山航线飞行验证,为eVTOL正式商用飞行奠定基础。
据悉,此次活动是成都启动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活动以来,由区(市)县承办的第一场主体活动,主要基于成都高新区在构建“中试+”生态方面的经验和成效。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和在建中试平台近100个,已建成2个中试生态园,已遴选10个“中试+”示范平台,累计服务中试项目超3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