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年处男”数量激增:学历越高,越难摆脱童贞?

热点新闻 2
近日,由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发起的“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查”在网上引起热议。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一代的性活跃度呈下降趋势,超过一半的95后性生活频率低于每周一次。年轻人性衰退已成为近几年的全球趋势。工作压力、亚健康的身体状况、原子化的生活状态,以及短视频、游戏和成人玩具等替代性选择的增多,都被认为是导致人们性生活频率降低的重要原因。“无性”或“少性”的现象在日本尤为明显。根据英国医学期刊《BMC Public Health》的研究,1987年到2015年间,日本30-34岁男性中处男比例由8.8%

近日,由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发起的“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查”在网上引起热议。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一代的性活跃度呈下降趋势,超过一半的95后性生活频率低于每周一次。

年轻人性衰退已成为近几年的全球趋势。工作压力、亚健康的身体状况、原子化的生活状态,以及短视频、游戏和成人玩具等替代性选择的增多,都被认为是导致人们性生活频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无性”或“少性”的现象在日本尤为明显。根据英国医学期刊《BMC Public Health》的研究,1987年到2015年间,日本30-34岁男性中处男比例由8.8%上升至12.7%。每10个日本中年男性里就有1人从未有过性经历(另一种说法是每4个日本男性有1个处男,此处采用更保守数据),而这一比例在英美国家仅为1%左右。

日剧《逃避可耻但有用》,男主角三十五岁仍保有童贞被称为“绝食系男子”

“中年处男”数量的攀升,成为日本社会不容忽视的现象,影响结婚率、生育率、老龄化及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相较于青年处男群体,中年处男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更加固化,人生迎来转机的可能性也愈发渺茫。

《中年处男:一份日本社会纪实报告》

对此,日本作家中村淳彦通过直接对话和记录,探访被称为“中年处男天堂”的东京秋叶原,研究高学历与性经验的关系,并集结出版成书《中年处男:一份日本社会纪实报告》。他在书中给“中年处男”群体提供了三点建议:

从高度依赖父母的生活中独立出来;远离排解孤独的虚拟偶像和消费品;寻找平等交流的空间,重新和他人建立联系。

学历越高,越容易“中年童贞”?

日本的“中年童贞”现象,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三十年来逐渐加剧,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数据,截至2021年,在30-34岁的独身男性中,有性经验的比例从2015年的70.1%下降到62.8%,在同年龄段的独身女性中,性活跃度同样呈下滑趋势。

日本官方调查1987至2015年无性经验的独身男女比例

2023年官方调查公布数据改为统计有性经验的比例

而这过去的六年,恰好是日本平成一代(出生于1989年之后的人)逐步迈入而立之年的阶段,意味着在日本男性群体中,“中年童贞”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32岁的本山是典型的二次元宅男,他性格内向,在人群中并不显眼,住在东京秋叶原附近的胶囊旅馆,高中辍学后从事着临时工和按日结算的派遣工作。本山自嘲说,自己从小学到高中没有交到过一个朋友,成年后对工作也容易感到厌倦。

越是在现实中受挫,越想逃进虚拟世界,以二次元文化为卖点的秋叶原,因此成为“中年处男”们的精神避难所。

图片源于网络

本山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从未和同龄女性进行深入交流,而是沉浸在动漫世界里,对天真稚气的女性角色情有独钟,他坚持认为未来的伴侣必须是处女,将有过恋爱经历的女性排除在外。在他眼中,“有两三个前男友的女生,已经不算人类了。”

不善交际导致的内心封闭,以及对于理想伴侣的极端化要求,是“中年处男”群体的两大特征。

2011年,日本经济学家饭田泰之做出的一项调查显示,排名越高的大学里,学生的处男率越高,如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处男率为46.6%。

社会竞争的激烈蔓延至教育领域,带来了沉重的学业负担和父母辈望子成龙的殷切期待。学习时间越长,与同伴交流、玩耍时间越短,成绩越名列前茅,越容易被同学孤立,“人到中年仍是处子”即是这一问题的显化。

毕业于某一流大学的山下,34岁,在实验室工作了9年。从学生时期到进入职场,他始终难以融入周围环境,时常感觉自己被领导和同事疏远,而他推测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的高学历引起了周围人的嫉妒。

日本影视剧也有不少相关题材,《成人高校》剧照

大学期间的一次表白被拒,对山下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甚至出现了划腕和割喉等自残行为,幸而在心理医生的介入下逐渐恢复。当遇到第二位喜欢的女生时,山下选择将感情深藏心底,通过写幻想日记来满足自己对与心仪女生约会、共进早餐、共浴等场景的渴望。

“虽然在现实里我还是处男,但在幻想中,我已经无数次与学姐结合了。”山下说。

在中村淳彦的走访中,不少“中年处男“因无法脱处而做出极端选择。有人转行进入AV行业,甚至有人尝试转向同性关系,试图逃避现实的压力。不禁令人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批量制造出如此多的“中年处男”?

底层无性爱:

日本正迈入格差社会

战后的日本,随着宪法的修订,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成为主流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遵循父母之命”的传统婚姻观念不再是主流,寻找性伴侣、恋人或结婚对象成了个人的责任。

然而,当社会要求个体凭借努力和毅力寻找伴侣时,显然会有一部分人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人常常处于经济上的弱势地位。

日本劳动市场分为正式雇佣和非正式雇佣,前者指员工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公司需要为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且不得轻易解雇员工。

日本“中年处男”数量激增:学历越高,越难摆脱童贞?

日剧《派遣员的品格》,非正式雇佣员工的薪水和正式工完全不同

而非正式雇佣员工,尽管做着和正式工一样的工作,却没有社保和福利保障,工资约为正式员工的一半,公司可以随时解除其劳动合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逐渐采用了小时工、合同工、派遣工等非正式就业形式。数据显示,1990年到2015年,非正式就业人数从255万人上升到521万人,几乎翻倍。目前处于婚育适龄期的25-34岁日本年轻人中,每3个人里就有1个是非正式雇佣。

NHK纪录片《女性贫困》

相对于正式员工,非正式雇佣者面临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工作时间长、缺乏社会保障和职业上升空间等困境,结婚生子的概率大大降低,且随着年龄增长,差距愈发明显。据内阁府调查,年收入在300万日元的男性结婚率只有9.3%,而年收入超过600万日元的男性,结婚率则为37.6%。

日本经济学者门仓贵史,借用“格差社会”的概念来描述现代日本人的性生活,指出在阶层固化的社会中,“性”这一私人领域同样受到贫富差距的影响。

自80年代末至今,大企业的独身OL女性的择偶标准从注重“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高)转向为注重“三低”(低姿态、低依赖、低风险)。

然而,这一变化并未带来结婚率的提升。根据日本内阁数据,1970年的结婚数量为102.9万件,而2021年已降到51.4万件。

日本官方调查男女未婚率数据

原因在于,能满足日本女性择偶标准的男性数量依然太少了。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调查显示,18-34岁的未婚女性中,超过半数希望未来伴侣的年收入超过500万日元。但现实中,符合这一条件的男性并不多,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结婚。

根据2023年日本国税厅数据,年收入在400万到500万日元的男性占比最高,为17.5%,紧随其后的是年收入在300万到400万日元的男性,占14.9%。

日本国税厅2023年对男性年收入的分布统计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日本商家敏锐地抓住了商机,接连推出相关服务和消费品,日本庞大的二次元产业,成为“处男”群体的主要消费市场。以万代南梦宫和KONAMI株式会社为首的动漫和成人商品制造商,正在开发一系列吸引中老年宅男将毕生积蓄都为之挥霍的产品。

日本“中年处男”数量激增:学历越高,越难摆脱童贞?

这些男性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结婚,而是依赖御宅产品生活。甚至有公司在筹划建造“宅男养老院”,实现对这群人的终身“圈养”。

在东京秋叶原的女仆咖啡馆外,女孩们打扮成当红的二次元角色,对木讷的男性们发出讨好的微笑,招揽他们进店提供专属服务。以AKB48为代表的养成系女团举办的握手会和见面会上,也总能看到不少中年男性的身影。

东京秋叶原大街 图源维基百科 Gdore摄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在不远的未来,处于求偶弱势的男性或许能拥有虚拟伴侣。

例如,一名日本宅男通过GATEBOX公司的设备,已与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实现“同居”。该装置不仅可以呈现虚拟伴侣的全息投影,还可以进行起床提醒、聊天、送别等互动,价格约为2万人民币。

然而,对于日本底层男性而言,真实的婚姻和性关系变得愈加遥不可及。无法在现实里找到理想伴侣的他们,依然面临着情感与性方面的双重贫困。

从“童贞崇拜”到“童贞羞耻”,

让性回归个人选择

年轻一代的性衰退成为全球趋势,其他东亚国家的年轻人性生活状况同样令人担忧。

根据2022年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查”,在收集的6828份答卷中,仅约一半的95后每周有1-2次性生活,频率低于80后和70后群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茅倬彦的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大学生是母胎单身,而有恋爱经历的群体中,大多数仍保留着处子之身。

在韩国,延世大学2021年对2100名19岁以上的首尔居民进行了线上调查,36%的首尔居民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发生性行为。这一比例在过去20年中增长了三倍。

爆火韩剧《好久没做》

年轻一代不仅在财富上难以超越父辈,连性生活的频率也呈现“倒挂”趋势。

即使是对“性”的态度更为开放的欧美社会,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据2022年美国的长期社会调查,超过26%的成年人在过去一年内没有性生活,近半数人群在过去一个月性生活少于一次。

更早一次的调查里,27%的30岁以下成年男性表示,成年后拥有的性伴侣数量为0。在纽约杂志样本为700人的报告中,大学里有近4成的学生仍是处子。

华盛顿邮报对美国社会性生活情况的报道

近十年来,全球各国发布的公众性生活调查无不显示着“性衰退”的现实,但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更深刻的思考:“脱处”一定比“维持处子之身”好吗?性生活次数多比少好吗?

事实上,性生活的频次并不等同于性满意度的高低。

受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80后和90后女性越来越注重性生活中的自我愉悦和平等地位,而非将其视为对伴侣的讨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了性生活的频率。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学者卡尔森研究发现,性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两性平等。在传统性别角色中,男性拥有更多权力,虽然性行为更频繁,但未必能带来更高的满意度。随着MeToo运动的兴起,年轻女性逐渐意识到,过去被视为“正常”的性行为,按照现代标准,可能属于性侵的范畴。

需要警惕的是,社会如果仅以“中年处男”或性生活次数来定义“正常”与否,可能会加剧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与孤立。

究竟是社会的歧视和孤立,导致了“中年处男”们迟迟难以脱处,以致内心封闭、耽于幻想,还是后者导致了前者?如果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歧视和孤立不改善,他们是否会在巨大的压力下,更决绝和无奈地选择“一人性”“中年童贞”的生活方式?即使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并无不妥。

日剧《成人高校》里拒绝入学的女强人

在《中年处男》一书中,作者中村淳彦写道,如果中年童贞的现象继续蔓延,社会将走向濒临灭绝的危机。

为了促使“中年处男”群体自立,中村淳彦给出的建议是:听从一位男性长辈的教导;从长期照顾自己起居的父母身边独立出来;远离各类排解孤独的产品或爱豆;寻找可以敞开心扉的容身之所,积极地与人开展平等的交流。

2017年开播的日剧《成人高中》以荒诞的手法设想了一个政府强制“破处”的社会,剧中超过30岁仍是处子的公民,必须接受“再教育”,强制入读“成人高中”,毕业的要求是成功和一名异性发生性行为。

剧中通过“30岁仍是处男处女”的设定,巧妙地讽刺了与“中年童贞”问题相伴而生的“童贞羞耻”现象。

三浦春马饰演剧中妄自尊大的精英处男

自6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将“童贞男性”与贫穷、丑陋、失败等负面标签联系在一起,媒体的推波助澜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偏见。然而,二战前,未发生婚前性行为还被视为崇高道德的象征,这反映了性观念的巨大转变。

从“童贞崇拜”到“童贞羞耻”,日本媒体推动的价值观转变背后,正是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崛起。福柯曾指出,性即权力。社会通过定义“童贞”的价值,来塑造并控制个体的欲望与行为,往往忽视了他们的真实需求。

无论是“中年处男”还是“性衰退”,过度的家长式忧虑用处不大。或许,关于“性”的最佳态度是回归到尊重每个人根据自身需求做出的独立选择。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dyxjsm.cn/post/5493.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