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塔铭揭开京西古塔群之谜
本组文并摄/本报记者 崔毅飞
修缮后的一座古塔
修缮文物时发现的塔铭
修缮前的一座古塔(拍摄于2020年)
在北京西郊阳台山(旸台山)南麓的千年古刹大觉寺南侧有座莲花寺,在莲花寺南侧的山坳中,还隐藏着四座鲜为人知的古塔。作为海淀区普查登记文物,因相关史料记载匮乏、始建信息不详,这四座古塔只能定名为“莲花寺南和尚塔群”。
今年,相关部门在对“莲花寺南和尚塔群”修缮时,搜寻到一块散落的塔铭,刻石上的铭文证实其中一座古塔建于明代,或与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觉寺有关。
修缮过程中发现散落塔铭或与明代大觉寺住持有关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文物爱好者陈岩和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张文大,走进莲花寺南侧的山坳,见到了树林里错落分布着四座覆钵式塔。经过今年的修缮保护,曾经残破的古塔,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建筑结构,过去的盗洞都已回填。
在古塔群周边有毛石垒砌的护坡,此次修缮前有一些散落的建筑构件嵌筑其中。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修缮过程中,施工方对这些散落塔件进行收集,其中一块塔铭成为重要的发现。“这块塔铭上的刻字,是在该塔林所发现唯一的文字信息,对于文物的断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张文大边说边用卷尺测量,这件塔铭宽46厘米、高26厘米、厚32厘米。
据北青报记者观察,塔铭一面刻繁体字,但正文略有缺损,显示为:□□□左覺義兼□□□□住持慧庵彝公和尚塔銘之記;落款小字清晰显示:大明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六日門人本地等建。明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距今已有575年。正文虽有7字缺损,但张文大对残留字迹仔细辨认,最终还原出全文:僧録司左覺義兼大覺禪寺住持慧庵彝公和尚塔銘之記。
张文大解释,“僧录司”是明朝的官署名称,掌管有关僧侣相关事务,而“左觉义”是僧录司的官职,“大觉禅寺”位于古塔以北,“住持”是一座寺院的主僧,而“慧庵”是塔主人的法号,“彝公”则是对墓塔主人的尊称。张文大指出,始建于辽代的大觉寺,明代前期达到鼎盛,在此期间,明皇室对大觉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整修,此次发现的塔铭正出自这一时期,记载了墓塔主人彝公的官职及建塔时间,丰富了大觉寺的历史遗存。
据修缮工程现场负责人孙跃介绍,他们尚不能确定这块散落的塔铭出自哪座古塔,塔铭后续将被移交给古塔群属地苏家坨镇政府。对于修缮进展,孙跃表示,北京入冬后天气寒冷,修缮工程已暂停,待明年春季回暖将继续施工。
文物爱好者发现古塔群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由于位置偏僻隐蔽,莲花寺南和尚塔群的知名度不高,能成为海淀区普查登记文物,还要感谢文物爱好者陈岩。2015年前后,陈岩在大觉寺附近寻访古迹时,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附近一个山坳处有古塔,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大觉寺附近虽为浅山区,植被却非常茂密,林中并无通向山坳的路,好在冬天树叶落净,提高了能见度。”陈岩按照村民指引的方向钻进山林,由于荆棘密布,他只能猫腰前行,走了40多分钟才非常幸运地撞见了第一座古塔。由于年久失修,这座古塔已经残破不堪,且有被盗痕迹,周围更是人迹罕至。陈岩判断这附近应不止一座古塔,于是他对周围展开了地毯式搜索,总共发现了四座古塔,其中一座残损比较严重。
找到古塔群之后,陈岩并未将其视作“新发现”。直到2017年和张文大寻访古迹时,陈岩无意提到山坳中的古塔,才得知它们并非官方登记文物,很多文物工作者、文物爱好者也不知其存在。同年9月12日,张文大和苏家坨镇文物巡查队工作人员在陈岩的带领下,一起对古塔群进行实地踏勘。为调查古塔的历史,张文大在现场仔细查访,甚至沿盗洞钻进一座古塔的地宫,却并未发现任何文字信息。
在各类文字记载稀缺的情况下,张文大参照古塔北侧的莲花寺,将此遗迹命名为“莲花寺南和尚塔群”。为给古塔群争取文物身份,2018年,张文大整理出一份《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表》递交至海淀区文旅局。之后,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张子航又提前到山坳中踩点,帮助专家顺利到达现场开展鉴定工作,最终专家认定莲花寺南和尚塔群具有文物价值。
2020年1月10日,张文大收到了海淀区文旅局印发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表》。同年11月,海淀区文旅局为莲花寺南和尚塔群设立文保标识,为后续的保护、修缮奠定了基础。
对话
“公众参与”可为文物普查工作拾遗补阙
对话人: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
北青报:能否介绍一下莲花寺南和尚塔群?
刘卫东:莲花寺南和尚塔群中的四座古塔,均为覆钵式塔,这是具有中国西域特色的一种塔形,脱胎于印度的窣堵坡,早期传入中国西藏、青海等地,在元代得到广泛传播,其主要功能是珍藏舍利,也可以作为僧人的墓塔。从建筑结构来讲,覆钵式塔的最下面是须弥座,座上为覆钵式塔身,向上依次为小须弥座、相轮、华盖、塔刹等。在塔身正面、一般是向南的一面开有眼光门,塔铭就镶嵌在眼光门的位置,明示墓主人的身份信息。此次发现的塔铭,应出自莲花寺南和尚塔群中的某一座古塔。
北青报:此次发现的塔铭具有怎样的价值?
刘卫东:历经500多年的寒暑轮蚀、朝代更替、社会动荡,莲花寺南和尚塔群能幸存下来实属不易。塔铭上的文字信息,为古塔群的历史提供了目前唯一的参考依据,在相关史料匮乏的情况下,这几乎成为一件“孤证”,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塔铭中可能涉及的大觉禅寺,是金章宗“西山八院”中延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相关单位能加强对大觉寺及周边地区的调查研究,搜集更多的历史信息,使之形成“互证”。
北青报:如何看待群众在文保工作中的作用?
刘卫东:陈岩先生的新发现,让我们了解到一处很少有人涉足的历史遗迹。而在张文大先生的申请下,文物部门组织开展了文物认定工作,让莲花寺南和尚塔群获得法定文物身份,为今后的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修缮过程中发现塔铭,则揭示出文物的重要信息。从1956年至2012年,我国已进行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正在进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普查虽由政府主导,但实践证明不能仅靠官方的力量,更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日常不断为文物普查拾遗补阙,以保护下更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